看到最后,特别想知道,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了哪里。
可惜导演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然后一个镜头,蒙丹看着学校,抽着烟。
什么意思呢?这个人物铺陈那么多,是什么作用呢?在60名孩子的群像中,一个唱歌最好的、一个最小的、一个蒙丹,三个人占的篇幅最大(其他次重要人物包括让门卫大叔受伤的孩子、偷钱的孩子)用意何在?(有些孩子教育也是教育不好的?导演大费篇幅,只为做一个反面教材?)
回看蒙丹事件的回顾:
1,背景:蒙丹从圣菲亚少管所带过来,对他在更自由环境的适应能力做研究 。智力图表上分为充分、正常、稍次、轻度弱智、中度弱智、深度弱智、白痴,看图显示,蒙丹整体处于正常偏上(不知道此测试横轴是否标识年龄,皮内西蒙测试,心理学和懂法语的小伙伴可以帮忙看一下,此处腾讯翻译是否准确),以图表上的数据看,蒙丹的智力一直处于正常偏上的水平。能读书、写字。
但是被作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作为科学实验的实验品,考察他是如何融入普通群体或者说他是否能够融入普通群体。(根据一个测试,这个孩子倾向于暴力、寄生、破坏和。。。。。。说谎成性,说谎这个特性还被特别特别强调了一下)
分析:在此我们要分辨一下,是真的如此还是被说成如此,在最开始学监先生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说这里的孩子也是各种问题儿童。(池塘之底,再教育问题少年的学校)而且非常重要的,特别强调的说谎成性,可以说在人物出场的那一刻他已经被定调。(然而说谎是可以通过某项测试完成的么?即使在现在,也是需要测谎仪根据心跳、汗液分泌等多种方式才能判定,而且准确性至今并未得到百分之百的认证。)
2,问题:蒙丹的成长
1)老师说,如果你不遵守规则(吸烟),就有你好看;然后,他故意吸了一口,挑衅的看向学监。
2)老师问,你会唱歌吗?他说,我会,但是你不会喜欢。。。。然后唱起了黄色小调儿。。。有些得意的“我早和你说了”。。。然后老师并没有理会说你还有一副不错的男中音嗓音。。。然后他一脸被冒犯的表情逼近老师“一副什么嗓音?” (孩子的成长里,由此可见一斑,没有人会跟他好好说话;往往是侮辱的词汇多过赞美,所以当他听到一个没听过的词儿是,便直觉的当成是一个骂人的话)
3)和莫杭治的打架——结果自然是关了禁闭
老师说,在给你们父母的信里,可以告诉他们让每个月来探望他们。在这里我们留意一下三个孩子的回答。
蒙丹说:我老头子,我都不愿意见他。
老师说没准莫杭治想见他妈妈,然后蒙丹回了一句,在这里翻译可能有点点问题,按剧情猜想这里大概蒙丹说的可能是“那他还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意思大概是说,他还是被丢在这里),所以莫杭治会回头恨恨的盯着他。
和莫杭治的交流,一开始是以蒙丹自己的方式向对方示好,递香烟、我会保护你;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觉得莫杭治是同类。有父母,但是父母不管自己,把自己丢在类似少管所、问题少年学校这样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快活。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揣测,蒙丹的身世大体是:父亲有问题(酗酒家暴或者其他,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是让他不想见的父亲,而父亲本身对孩子也没有关心)、母亲可能是从事特殊职业的(为谋生也好、为自己快活也好,从蒙丹熟练的唱黄色小调儿,我们大概可以揣测一二,从小看着母亲做这种职业、从嫖客嘴里学着那些小调),慢慢长大的蒙丹在街面上混迹,他所知道的交朋友的方法,就是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他所知道的对话就是威胁“谁再笑我就让你好看”(从这句话里大概也可以揣测,在他原生的圈子里,别的小朋友也是经常嘲笑他的)
4)勒索小佩皮诺,然后在食堂偷吃香肠喝酒
在他的人生里,恃强凌弱、勒索赚钱,就是靠这样的生存之道活下来的。然后,在少管所里(或者其他的管制学校里),表面为你好背地里使绊子的学监大概就是他曾经遇到过的,因为别人对自己好,信任了别人,却被背叛,少年冲动一怒之下刺伤了以前的学监。大概就是他暴力倾向测评的由来之地。
然而当这里的学监,因为他欺负佩皮诺,而站出来的时候,大概是被震撼到了。在这里,学监已经不只是一个老师的身份,有么有很像一个父亲,一个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父亲,才会带着愤怒、克制、去让坏孩子远离自己的孩子,才会说出无论如何我要好好保护他、不许你伤害他的這些话。
蒙丹这次没有反驳,被老师的愤怒镇住了、或者被这种像父亲一样的保护震动了,他的视线从直视,慢慢看向了下方。
在直视的眼神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一开始那样的挑衅、戾气;而眼神向下,在行为学上,这是一种认错或者屈服的表现。
3,爆发事件
先是作为引子,他进入另一位老师的房间偷手表(偷?或者好奇?正如孩子们进入学监老师的房间里撬开了锁拿走了他的乐谱,不知在这里是否是前后的一种对应。)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句话学监老师说“等一等” “等什么”“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其实从这里,猜想,蒙丹是在转变中。他,已经成为合唱团的一员,已经慢慢在参与到改变的过程中。
然而,一次犯错就会一辈子犯错。大多数人是这么看待他的,15天的禁闭,蒙丹在想什么?
想变好就变好了?反正也没人相信你。我也想像莫杭治一样唱歌。那又有什么用,你已经是一个坏人了。黑暗的禁闭室里,两个自我的拔河、争执,哪一种占了上风?背过光去的脸上,是失望还是绝望?
然后他趁跑步的机会跑了。(其实莫杭治也偷偷跑出去过,但是学监说不管怎样不管他去了哪反正他回来了)蒙丹为了什么?去了哪里?是随歌声飞向了外面更自由的地方?(下图虽然是影片后面发生的,但孩子们的心里起的变化是不是一样的呢?)
总之非常不巧的是,这个时候10万法郎没有了。校长报了警。警察抓到他送回了学校,校长打了半个多小时,一次次的从头再来“钱在哪里?谁偷的?”蒙丹一直在说“不知道、不是我”。最后一次从头再来,蒙丹身体在发抖,眼神变了,不再回答直接卡住了校长的脖子。在老师们救下校长后,校长说“叫警察来,他已经承认了。”
承认了的犯罪,就不再只是问题少年,从后面我们知道他要被送进监狱。
最后回望这一笑,是什么呢?个人觉得,这个笑容是这个角色整部电影里非常明朗的一笑。(可以和开始把烟圈吐在老师脸上是的那个笑做个对比)
事实证明,一切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因为被控偷窃,蒙丹被关进了监狱。面对事实,校长怎么说的,即使他没干这事儿,迟早也会犯事儿。(社会大概也是这样看这些孩子,可怕的决定论)但这个结论,同样推翻了之前对蒙丹的一切描述。是先入为主的认定这个孩子就是有问题的?还是真的有问题。所谓的说谎成性和偷东西,在这一刻都变得值得怀疑起来。
最最经典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的冉阿让,还记得那个故事吗?改变他一生的事件,偷了教堂的烛台,警察把他抓住带过去的时候,神父说是送给他的。(看到这里,这个故事又再次跳出来,是不是很像?或者说是不是类似的故事)
冒烟的学校、蒙丹的背影、吹了一口香烟。。。。。。这一切叠加就意味着是蒙丹烧了学校吗?得出这一结论,是不是就和那位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一样了呢?因为是坏孩子、所以为了报复烧掉学校?
本该在警察局的蒙丹,后天就要被送到第莫度(大概是监狱名)的蒙丹,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呢?
应该是被释放了。
学监去了哪里?真的是去森林捉迷藏?这个答案太荒诞,荒诞到一看就是随便编的理由。校长不在孩子们不用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什么?说“我有更好的主意”(也许就是去给孩子们上更重要的人生一课,公正、诚实)
真正的原因,大概是学监带着孩子们,去了当地的警察局,说明了情况。(大概也带着那些找到的现金)那么在有人证(自首的小朋友)与物证(并不是蒙丹偷走,反而还在学校的现金)的情况下,蒙丹被释放了。
学校着火大概真的只是巧合。
怎样的生命,鲜活动人抑或面目黯淡,都将以轻飘飘的姿态最终定格,欢喜悲愁与泪水飞逝,成为铭记或淡忘的过去,这世界——星空之下大地之上,有什么可以永驻? 好电影所带来的震撼的力量可以在内心激荡许久,当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这激荡变得弥足珍贵。《放牛班的春天》是我喜欢的法国片之一,我喜欢法国片这种含蓄而美好的表达,戏不是做出来的,也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彼时彼刻,你就身处其中,成为那人,并与之共度一生。 (一) 马修仿佛就是这么我们身边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光头佬”,在不停的失业后他来到了一所寄宿学校,这所学样的名字叫做“水池底部”(也有译成池塘底),他满腔热情,却被这个烂摊子重重打击。但他是一个仁爱,友善,亲切,正直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以自己的方式渐渐走近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少年。 他可以在开始时恐吓他们,要把他们“送到校长室”,但当老麦病重转院,孩子真的害怕了,似乎死亡一下子来到了身边,他怯怯地问“他会死吗?”,马修做的是,揽过孩子的头靠在自己的胸膛上,告诉他说“不会,医生会救活他。” 物质世界随时丰富,可人们的心却总是那么冷酷。这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心灵的交流已经成为最早被人们舍弃的东西,但是在《放牛班的春天》里,在那个严酷环境下依然用爱走进孩子心里的那个人,他这一生是无愧的。因为心灵从来就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来走近并温暖的。 曾有爱情的光照亮他的心房,那个苍白的女人靠在墙上,眼望向窗外,眉间紧蹙的是一团忧郁,她以如此的姿态站在马修的心里。爱情让他言语结巴撒起小小的谎言,当第二次再见到莫朗妈妈的时候,他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换衣擦鞋飞奔而去,第三次是他看她靠在墙上,紧闭双眼,尽享夏日的阳光,眼角的皱纹亦是动人。第四次见面,看着眼前花衣的美貌女子,满心的欢喜,但哪知却会错了意,听完从她嘴里说出的话后,马修的眼神一下子黯然了,微笑还僵持在他的脸上,但你却可以感觉到他的不能呼吸。 (二) 记得莫朗因上课时写校长坏话被罚禁闭的那个镜头吗?关门,画面一下子暗下来,再关上窗,画面暗得更多了,只能从小小的洞里看见莫朗的满是敌意的眼睛,到后来女伯爵参观时,马修停止对他的惩罚,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机会,他的眼神从怀疑到惊喜,满是“获宽恕后的喜悦及无法言语的感激”,小男主角台词不多,却一直在用眼神演戏。 这个身材瘦削面容清俊的男孩,在他的“天使面孔”底下却藏着一座狂野的火山,却又那么渴望温情,而他的声音清亮,纯净,他的声音是真正的天籁之音,比希望更美。他是片中最大的亮色,没有他的声音,这部片子就会平庸许多。 (三) 你不必懂法语,音乐是共通的语言,一曲一词中,马修渐渐的被孩子们接受了。敌意渐渐从孩子们的眼中化去,当合唱团居然受到恶校长的支持时,日子变得充实美好起来,画面也变得更加明亮,白云下,长桥上,奔跑的少年,还有老麦也回来了,而马修,孩子们口中传唱的乐曲就是他最大的动力。 一定要注意那段歌词,当合唱团终于成立并受到欢迎时,那歌词却那样的沉重灰暗,却美,美得惊心,仿似在无边的黑暗中,却又边下沉却又绝望地舞着,期待着黎明的光亮。 黑暗中遇上 迷途的羔羊 伸出你的援手 带领他们开创新天地 令他们从彷徨的深渊里 看到希望的涌现 生命的炽热 (四) 小小的细节,让我们忍俊不禁。在决定组成合唱团的选拔赛区时,男孩们一段一段的试唱让人忍俊不禁,有个大大熊猫眼,像是画着烟熏妆的男孩在考试中,不停地唱“布谷咕咕布谷咕咕”,还有考试时皮利诺小声问:“乐利,我们是好朋友吧?”,“当然,为什么问?”,“五乘三等于多少?”,“五十三”,“你确定吗?”,“当然”,“谢谢”。 (五) 善与恶从来都纠缠在一起。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无奈地走在离开的路上,但却终于没有失望,不断有纸飞机从那个高墙的窗口飞出,如天降一般。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一群手在挥。 不求闻达,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追求,终于实现了理想,莫朗成了音乐家,马修终其一生教授音乐,而皮利诺的愿望也实现了,跟着马修走的那天正好是周六,正是爸爸要来接他的日子。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成功的莫朗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50年后的那天,一样满头白头的皮利诺来找他,并拿出马修当年的日记,回忆才涌上他的心头,50年从青涩少年到年岁渐老,上帝赐他好天赋,莫朗却不知有一双手在一直地向前推着他,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将他向上托起。 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在我看来,世界上的故事却只有两种,有爱的和无爱的。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那么请你,一定要看一下它。
那群唱诗班的小天使,洗涤了我的心灵。
对于里面的角色只有喜欢和更喜欢之分。
佩皮诺不可爱吗?
莫杭治的蓝眼睛没有魅力吗?
克莱门特马修这样的老师不可敬吗?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复杂,是因为它多面立体且真实。没有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打骂和体罚只会让他们的肉体屈服。马修老师选择用音乐去感化这群顽劣的孩子们,而不是放弃他们,自生自灭。音乐是能够感染人的,你看独唱时的莫杭治,你看充当乐谱架的郭邦;你看在办公室玩纸飞机的校长;你看弹钢琴的代数老师;你看那群孩子唱歌时陶醉又虔诚的神情……你会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吟唱,吟唱鲜活的春天,吟唱晶莹的梦想,吟唱光辉的生命。
马修老师没来的学校是阴沉和压抑的,校长只想要一群安静听话的傀儡,没有真正思考过这群“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应该如何教育。马修老师来了之后,选择用音乐这种方式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梦想,电影的主色调变得温暖轻松,甚至穿插了一段马修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微妙情感。
那个中途转来的坏孩子一度让我很感伤,他用冷漠、暴力、孤僻隔绝出一个人的世界。马修老师试图走近过,还未来得及感化,就发生了偷窃一事。那时被警察带走,他回头望的一眼,我知道,他内心或许期待着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相信他,期待着马修老师,然而没有人。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放火烧校事件吧。
郭邦偷窃的钱,却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影片开头有说班级里有一个孩子的梦想是热气球驾驶员),方法虽偏激,还是能够理解,本性不坏,只是缺乏教导。
最喜欢的还是莫杭治啦,他的嗓音,他的气质都让人迷醉呀
马修老师总是很和蔼地与同学们对视,用眼神,用音乐教导他们:我不会放弃你的,鼓励你,尊重你,认同你,理解你,发掘你,引导你,只要你是纯真的你,良善的你。
愿所有教师都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充当我们指路的明灯。
闭上眼睛还能听到孩子们的合唱,内心是安宁的,温暖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和大女儿一起看的,刚开始就觉得是一部非常一般的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琐事,没想到被他们的坚持和感情感动到了,再不起眼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感动到我的不只是一首好听的歌,还有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与支持,收获满满,热泪盈眶的感觉,很久没有过了😄,希望看到更多很好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学校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不知道为什么,没多大感触。
莫翰奇每一次独唱我都热泪盈眶.
纸飞机+挥动的小手——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一个孩子在启蒙时期,能够遇到一位好的老师,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那漫天飘扬的纸飞机是我对你最诚挚的敬意。
一位影评人:“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马修先生好可爱。
歌真好听,为什么我上学内会儿参加合唱队唱的都是《黄河大合唱》之类的
问题孩子何其多,善良老师却难觅,但是还好有你。纸飞机送别那一段哭了。
不知为何描写师生情的电影总能赢得人们更多的赞誉,每当片中即将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总会有一个“坏人”忽然间良心发现,或者是出现一个意外事件,从而让矛盾很轻易就化解了。一切都来得太过戏剧性,很机缘巧合,却实在是很假很突兀,无法让人信服~~
星期六,贝贝抱着小熊跟马修老师回家了!QwQ
所以我一直坚信最好的教育人才应该放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小学老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大学老师。可现状却是,大批自己都没学会怎么做人的人被随随便便扔到了小学、初中做老师,放纵霸凌,根据权势财势“因材施教”,惩罚性教育,把孩子逼上绝路就让天性不良背锅,呸。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那一天刚好是星期六。他等到了他的爸爸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老师问那个偷钱的孩子为什么要偷钱,那个孩子说想用来买热气球,竟然是这么淳朴的理由…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坏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他们的大人
我曾经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即使没有做到,克莱门特老师依然在我心里树立了一个真正的授业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功利的,他还教会你爱和美。
看到激动地直起鸡皮疙瘩,看来总有那么一种类型的东西能感动本人
结尾有泪点,教育可不简简单单是体罚那么简单,可见一个表面爱捣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解不开的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永远不要说永远,凡事皆有可能。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感人肺腑,里面的音乐也非常不错。要说遗憾就是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没有被带到正道上来,可怜了我的男中音。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没人生本向恶,只是无情的手把人推向了无尽的深渊。Morhange每一次天使般的独唱,总让我感动的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特别是那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感谢、再见”的小手一挥,那份感动,不言而喻。而最重要的,看这部电影不仅是好“看”,天籁的童声更是听觉的享受。★★★★☆
体育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要素。可是俺都不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