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家书
战争本身就是个悖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而拿起的武器,可每扣动一次扳机,都有可能使另一个家庭失去幸福。
当两个人手握钢枪的男人相对而立的时候,那任何一家的幸福都是以对方家庭的痛苦作为基础的。
有信仰有忠诚的军官在为国鞠躬尽瘁时尚且对家人心存愧疚,更何况那些被临时抓壮丁没有太远大理想,只想陪着老婆孩子幸福生活的普通一兵了。
最后的胜利永远只属于国家,而参与到战争中的个人无论结果都是失败者,因为他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2 ) 以前心情不好时写的影评
这几天的心情实在非常不好,下午把“硫磺岛来信”重新看了一遍,这个影片是我去年三月就看过的,一部很悲的片子,但是以当时的心情,若要完全体会这样的感情,怕也只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如今......这样的感情,自己应该是完全体会到了,因为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就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岛上吧......
硫磺岛的两万日本军队在美国人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全军覆没,生还者寥寥,其实这样的命运在他们许久之前来到这个岛上时就很明了——"Hanako,we soldiers dig,we dig all day......this is the hole we will fight i,and die in......""Hanako, am I digging my own grave?"(一个普通士兵写给妻子而未寄出的家书,英文字幕的内容)......但是,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哭,不管是那个叫西乡的,贪生怕死的小兵,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一中佐,还是在美国旅居多年的栗林忠道将军,对于这个宿命都是心知肚明的......记得影片中西竹一中佐来岛上时,栗林将军对他说:“依靠联合舰队,我们可以守住这个岛。”中佐神色黯然:“你不知道么,小泽将军的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全军覆没了......”将军脸上掠过一丝不安:“这么说,他们不仅蒙骗了国民,还蒙骗了我们......”然后两人都露出那种释然的笑容......
其实这世界上最大的悲痛从来不是用哭和眼泪来表达的,那样的悲痛只合用如此的叹息和微笑诉说了,笑容背后是可以让人窒息的悲凉——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了,那就笑吧,笑到心都凉了,也再也看不到亲人,那个时候去死,是不是可以麻木了,是不是可以瞑目了,哈哈......
是啊,在那样的事情中,小人物多好啊,虽然无人重视,虽然命如草芥,至少可以有回家的希望对不对,反正就没想过要光宗耀祖,活下去,见到妻儿,比什么都好,管他国家的荣辱......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算是栗林将军,西竹一中佐这样的角色,其实他们原都是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们本来根本不想这样,但是他们却被逼着去死,还要指挥数万人一起去死——诸位,我将始终冲锋在前!真不知道栗林将军说出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只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因为这个,他们被一步一步逼着作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到毁灭,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优秀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么,真的未必,更多的怕只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和痛苦,优秀的人......值得么......
我还记得最后那些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从袋子中倾泻而下。配合着那些陌生的,平凡的士兵念家书的声音,让人感叹不已。全世界的家书都是一样的,普通,干燥,乏味,但却是那些士兵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知道寄不出去,仍不放弃继续写。这是那些普通士兵唯一的渴望啊......但是这样的渴望,在那些看似神圣的名目之下,为什么这样渺小,我不知道......
电影的主题音乐是用钢琴弹奏的,非常简单,非常好听......在这样的音乐中,栗林将军在满是火山灰的岛上走着,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山,人的心情怕也是灰色的......为了一个神圣的名目永别亲人,放弃梦想,奉献一切......可笑么......
3 ) 影片接受《电影手册》访谈选译
我选译了《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在该片于2006年12月日本东京上映时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和二宫和也(Kazunari Ninomiya)的访谈
Q1: 您是怎样聚集到这样一批演员的?他们在日本可算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艺人了。
伊斯特伍德:《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是我首部以外语拍摄的影片,它探讨另一种文化,为此我作了许多准备和大量的阅读,特别是对剧中人物有了清晰的想法。我还需找到能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而我们召集到的这些年轻演员是我所合作过的最棒的团队之一。我熟悉渡边谦(Ken Watanabe)的作品,之前我就看过他与美国片厂合作的影片。自我们的影片开拍以来,我就从未对演员的挑选产生怀疑。我看了片中其他演员之前的电影和电视剧,而他们的才华显而易见,因此语言问题无足轻重。
Q2: 就像许多和他们同龄的日本年轻人一样,这些青年演员对这场战争的历史不太了解。
伊斯特伍德:但他们已按照我的要求真实地接近角色了。我非常想让这部影片能像《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那样,成为对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所有的阵亡青年的致敬。我希望人们不会遗忘他们。在片中信的结尾处,渡边谦饰演的粟林忠道(Kuribayashi)中将告诉属下:人民将会为他们、为他们的灵魂祈祷。在阅读他的回忆录和信件时我明白了这些人是谁。交战的双方都是如此年轻的人,人们把他们抽离家园,人们送他们去远方战场,接受可能再也无法回家的命运。这是一个在今天仍能引起巨大反响的故事。2万1千余名士兵丧生在这座岛上。而我想要探寻那场战争的无意义和年轻生命的牺牲。
Q3: 一些国际导演来美国拍摄电影,或梦想着这么做。而您则是首位拍摄非母语影片的当代知名美国导演。
伊斯特伍德:我已经成了一名日本导演。。。只是我不会说日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到人们开始理解电影的大同,而我的合作团队也同样有这种印象。这种大同超越了语言界限。显然我们也可以对表演中的语调作这样那样的调整,但我有出色的翻译者为影片和演员服务(就不需要调整声音了)。对我自己和周围演员怎样行动,我总是依赖本能。我要求演员们用心而不是大脑来演戏。我不喜欢过于具象、过多雕琢的表演。所有演员力求念台词时都好像这句话是第一次说一样,而这也正是我的拍摄手法中想要取得的效果。我尽力让演员们感到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这样在第一次拍摄时就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翻译全文可浏览
http://avivatang.blogbus.com/logs/4544257.htmlhttp://avivatang.blogbus.com/logs/4551263.html 4 ) [用史实还原艺术,告诉你导演没讲完的故事]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说,分别为:史实、客观性、人性、国家机器和战争本身。若从人性角度来说,那么没有赢家也没有对错
该片比较贴近史实,更多的侧重了人性角度。但在栗林将军在折钵山对美军造成的难题没有重点体现。也因为时长问题没法涵盖更多。因此必有舍和得。再次为国家机器哀叹。大部分日本兵直到殉国那一刻,都没有明白他们是侵略者的角色。
虽然这是一部美国人导演的作品,并且编剧中有日有美。想必也是参考了大量史实来佐证。他们在努力说明的是:在战争中本身,除了少数穷兵黩武人性泯灭的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他们享有人类该有的待遇,比如水,比如治疗,比如活下去的权利。
但是从史实方面来说,这不该被归类为纪实类电影。因为纪实并不是其本身要讲述的重点主题。
以下观点在写影评的时候没有翻阅资料,给出详实数据,仅以本人从同样是太平洋战争中,包括硫磺岛战役相关书籍资料给出的点评。
史实1、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过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战,其次应该是贝里琉。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伤亡超过日军伤亡数量。美军的第一海军陆战队、3团、5团、后进补给(主要以新兵为主)的8团,也几乎全部丧失了战斗力量,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哪怕搭配作战都没法成型儿,就是这个架势。
史实2、为什么美军伤亡如此惨重?这就是偏重没有、也没时间、也没办法重点体现的——栗林将军的整体战略思路。放弃滩头,转而死守折钵山等固体坑道,起初遭到了所有手下军官的反对。但其在战略上的意义已经不容抹杀,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充分争取到了时间,虽然早晚都是一死,但至少迟了一个多月。
根据《硫磺岛战役》所述,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幸存老兵Eugene Sledge的纪实文学《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和硫磺岛》,日本人的导语名字太难记了,连美国人都记不住,我也不记了。全岛虽然面积很小,甚至在地图上仅仅是个星点儿,但栗林带领部下在折钵山等处挖了500多个连接的、贯通的坑道。这让美国人几乎疯了。因为我在明处,日本人在暗处,就像一个强悍的堡垒,美国人迟迟攻不下。
起初在美国军方的情报中,大家都乐观的认为这里部署不足20000人的小岛、日本联合舰队被全歼、并且没有日本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美国人会在一天之内拿下这座岛,没想到全程用了一个多月。
尤金在回忆录中说,不知道愚蠢的情报人员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啥没啥,甚至连拉屎都困难。这是真的,因为这座岛本身的土质坚硬异常,连刨坑都费劲,所以美国人更是完全想不通日本人是日和挖通了整个山体,高出了这么多坑道。
史实3、如上所述,可以想象,被送到这里的美国大兵在人数上虽然达到了将近10W人,但其实这个数量在后来证明要迅速拿下该岛,确实太少。仅仅登陆滩头、尚未在山体坑道正面交火的时候,美军就死了1000多人。
史实4、日本人和美国人谁更可恶?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给出前者可恶的答案。确实,美军也对小日本深恶痛绝,他们想不明白在没有海军空军的支援下,光靠陆军他们负隅顽抗个什么劲儿,况且人数差距还那么大,甚至武器上也有落差。但是大部分美军还是遵守了《日内瓦公约》,在我看到的美军回忆录中,暂时尚未出现虐待战服的情况,但不排除有虐待,甚至屠杀的个例存在。
因为战争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是给双方的,美国人也会想着,对方是怎样的儿子,家里有着怎样的老母在期盼。
但是,相比之下,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战俘,优待比例就要降低很多。正如日本人在中国惯用的老一套,他救你大多是因为你可能带来有利的消息。在贝里琉,在冲绳,美军都有见到被日本人割下生殖器喊在嘴里的美军尸体。
所以我要说,这部片子从人性角度去讲述并没有错。但无论怎样我都觉得有美化日军的嫌疑。当然,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国家机器。
史实5、日本人海陆空三方协和作战永远不协调一致,达成一致,这是二战史上加速日本失败的重要主因。片中也重点体现了这一点。虽然联合舰队本身从存在那一刻起,就带着优越感,这一点跟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很相像。但Marines在战场上的真的不傲娇,该怎么配合还是怎么配合。尤其在抢滩登陆和步兵配合坦克+炮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计较太多。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搞内讧,就像几个军官在片中有意见不合就背后咬舌一样,都是具有黄种人特色的一系列基本属性。不责怪也罢。
国家机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器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会告诉所有国民,我们是在发动一场侵略。这不可能。
洗脑,也是一个成熟的 国家机器所必备的技能属性。包括希特勒,他用惯用的演讲技巧和内容,要鼓动人们相信的是:德国在一战后面对着太多战胜国的不平等赔偿、协约;德国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就是种族的主题,用美化过后的措辞来说就是:日耳曼的重新崛起。
从老百姓的反应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国内有很多东西是强制化执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当然也跟主权体制、文化本身等方面都有关系。大部分美军事自愿参军,而大部分日军则是被迫。如果你在那时候说一句你不愿意为天皇效力尽忠,丢点脸是正常的,很可能会丢命。日本军队的宪兵队,也就是MP跟美国的不太一样,他们会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敢于本国人民的生活。这个性质跟希特勒初期的党卫队已经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后期的盖世太保。
——以上所有,都在无时无刻的反映着,谁才是侵略者本身。一个为正义而战的国家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管教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的协同程度会很高。只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感受到自身的生命遭到了威胁,他们才会自愿为你付出。
这一点在折钵山314联队集体自杀的情境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并非自愿,而是被胁迫,或是盲从。他们没有时间做太多思考,加之教育程度本身不够,他们也想不到太远。所以导演在剧中交代了一个线索,西川算得上是个文人,他在家中就常看书。这些都不是无用的情景设置。因为他思维相对开阔,所以再不会太盲从。他的精神也体现了一个追求主体自由的生命,本该有的精神。
至于该片在人性等方面引发的情感共鸣,我就不废话了。我感受到的,跟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没什么太大差异。
5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6 ) 农夫与蛇
觉得大家应该看看这片子。因为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惯于骑墙的老美其实对于战争的理解之狭隘,对于人性解读之模式化,对于将日本等同于东方文化之优秀代表之信手拈来随意意淫,在很多好莱坞电影里,是非观的模糊,泛滥温情和伪反战主义,比书本更教条,看完后说不出来的郁闷。只能说,它次于更可气的眼下很多莫名其妙的抗战神剧,简直是抹黑自己的脸。宁愿看看亮剑这种机智敏捷带着黑色幽默的军事人物刻画,也不忍知道,居然还有人将暴力和性玩笑开到抗战题材的头上。真是亲者痛仇者快。难道通识教育是白做了,演员可以缺乏一般判断力吗?
战争从肉体上消灭人,更从精神上将人性毁灭和重塑,生成的绝不是单纯的对战争的反思和抵触,更有嗜血的渴望和对恶的荣光的追求,还有杀戮被正当化后的习以为常以致对末世时代的朝思暮想。这些都是极危险的思想。难道法西斯将领曾经在美国呆过,“看见过很多汽车“,心向往之,就可以洗白其思想中军国主义成分,摇身一变成为精忠爱国的跨越国家和政治的英雄吗?难道普通士兵对战争的厌倦能说明他们被灌输的残酷又粗暴的杀戮指令可以随时失效而和平的意识是自动自发的生成的吗?简直太浅薄了。
是的。大家一衣带水,不能将过去的事情永远记在未来的账上。问题不是过去的日本和历史的过结,问题是现在的日本和他们当下的意识。正是这些指鹿为马的国际玩笑,推崇战争中的“人性”表现,抹杀真正的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理偏执和既绝望又变态的世界观扭曲。正是这些玩笑,使得邪恶还有机可乘,伪善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真诚和正义的发展被窥伺,和平和理解没有基础。省略很多字。反正光说是没有用的。看完了大多数人的影评觉得更无语。很想说,人家还没道歉,何必急着原谅。
最后分享一个很久前读到的故事。说是敌人占领了一个小镇,闯进其中一户人家,白吃白喝,然后呼呼大睡。女主人看见一个年轻士兵睡在沙发上,稚嫩的脸上看不出一点凶残。被子滑落了。她感叹地想,都是别人的小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打仗的话,也一样辛苦。于是走近准备把被子给那个年轻的士兵盖上,结果那个士兵突然醒了,发现了离得很近的女主人,还没等及对方说话,就一刀把女人刺死了。然后那个士兵长出了一口气,喃喃地说,幸好梦中的妈妈提醒自己醒来,不然就被这个女人杀死了。
这也是战争中的人性,有更残酷的一面。比如红河谷中那个把美国人领到沼泽地的小孩,眼里都是仇恨。美国人也是人。写了本《菊与刀》,大概就觉得自己十分了解对手了吧。客观这件事,不是逆向思维就够了。没有经历过仇恨的人总是容易原谅,没有摔倒过的人总是不相信会有好不了的伤。倒不至于因为这么一部电影,把好莱坞讲日本的电影一棍子打死。坦白说,蛮喜欢看《艺妓回忆录》。好像还有部《最后的武士》也是推崇日本武士文化的。有空再看吧。不过这部影评似乎也不高。想来,对于美国人来说,说变脸就变脸的日本人也很难研究就是了。说到底,导演还有一种天真的浪漫英雄主义情节。派他到前线驻扎一年,也许有助于老头进化思想,重拾正确的正义感。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感动,好看
真实,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