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战初期,几万人的国民党部队被日军的小部队追着跑?为什么一个小队就能占领一个县城?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人多,不代表能打胜仗,一群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刚看到人就乱开枪,敌人没打死几个,火力点全部暴露,日本人用几门迫击炮轻轻松松敲掉,被吓得晕头转向的老实人们,抛弃相对安全的战壕,撒腿就跑,把自己暴露在空旷地上任人宰割。——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全方位的差距,从兵员素质,到武器火力,战略战术,这种差距在抗战初期是全方位的。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支由三教九流人员组成的杂牌部队,号称新编第三团,团长为原县长段仁义。为调教这群乌合之众,国民党方面派来两个职业军人,参谋长方向公和谭参,并配备报务员白洁芬随队与上级联系。由于部队人员组成乌七八糟,各种违纪现象层出不穷,经肃纪整治稍有起色。大敌当前,国军主力撤退,命令新三团留守抵抗,后果可想而知。敌强我弱,方向公急电上峰求援,上峰找借口不予理会,新三团只好孤军奋战,伤亡惨重。段仁义安排上面派来的三人撤走,不料途中遭督战队截杀,仅白洁芬只身逃回。段仁义宣布解散部队,让大家各自逃生,却遭同党伐异......
怎么说呢……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朋友给高分……
毕竟在当今这个时代,用韩国特效团队打造的逼真战争场面和老掉牙的煽情上相结合已成了新常态,从《集结号》到《芳华》、《红海行动》。都是不重视人物,不重视反思,没有节奏,玩命煽情了事。
于是,这样的电影让人怀念。就像很多人怀念80年代,并非80年代真的好,而是过了这许多年,为何某些地方反而退步了……
然而,这部电影做到了人物、做到了情绪,却还是没有节奏,虎头蛇尾,到后半段的时候近乎于崩塌式的纷乱。我的观影体验也从4分开始慢慢下降,最后在2分收尾。
影片开始几个人物是立住的:铁匠、唱戏爷俩、捡破烂的、色狼团副、独眼二营长……这些小人物都很生动感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唱戏爷俩尤其有趣。团长和参谋长火花四溅。故事也慢慢展开,直到第一场战斗,所有人物都很生动。
然而,到中段的时候,团参谋长首先180度转变——他从一开始就抱定了必胜决心,而要来的223团只是协防,可是此时却忽然对司令心生怨怼,想撤回上岗村,这里没有任何交代。他本来是要扔掉电台不再和总部联系的。
唱戏爷俩在之后战斗中只有一个镜头扫过,小孩子重伤,爷爷在给他脸上撒水,之后再没提。
自此其他小人物的处境迅速被留学生和白小姐的感情戏骑劫。大篇幅的转折到了爱情戏的线上,然而留学生和白小姐又完全没有火花。可以解释白小姐对留学生的爱恋却无法解释留学生为何爱恋她。
团参谋长死后,汉奸举白旗来劝降,团长想出了一个争取时间的法子。可这个法子却因他自己向2个汉奸开枪又结束了。他所谓的“拖到天黑”分两路撤退的法子忽然又变成了坚守阵地。然后人们就像是编剧和导演彻底放弃一样迅速死去……
写这些并非是为了指摘,只是在想这中国电影的节奏问题原来已经20多年,仍无进步。当年因胶片昂贵,舍不得剪掉,还有情可原,现在如《集结号》《红海行动》,一个是夹生饭,一个是烧糊了。毫无起承转合,人物动机都是一念之间,这一点却和20多年前的这部电影并无二致。
当《长津湖》等一批国产战争电影将国产战争片抬高到了一个层次之后,我们的观众对于战争电影的期许就降低了许多,好多人认为战争电影就是宏大的场面或者是劲爆的烟火效果,再或者就是讲求人性。然而观众们以及创作者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电影是很多人参与的,有人参与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展现人性的时刻,有的展现出来的人性是真善美,有的则是假恶丑。刻意的强调一方面的人性展现都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好的战争片,我们更需要多方面的国产战争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一部比较另类的战争电影,在国产电影中,它既没有火爆的动作场面,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片中的军人不怎么正面,但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真实的写照。本片就是《大捷》,这是一部标题都透着讽刺味道的影片。
《大捷》的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某杂牌军组成的新三团奉命抵抗日军侵略,这支由国民党拉起来的队伍本是一群三教九流的人,他们是一个县城的全部有生力量,县长段仁义担任团长,国民党军派来了督战员担任参谋长和参谋以及报务员。这群乌合之众抵抗日军的决心没有很大,但为非作歹的心思却很重。
开战之前挖战壕的时候就开始磨洋工,在配合行动方面,没有人能做到令行禁止,然而在开战后却成为了国民党军抵抗日军侵略的“先头部队”。因为他们的牺牲,本就无所谓。
战争打响了,日本人的侵略并不会因为这伙人的存在而有丝毫的懈怠。然而即使是这些人,他们在抵抗日军侵略的时候依旧是发挥出来了最大限度的勇气,他们一波一波的死去,却也死的十分壮烈。原本的抵抗任务一再延期,眼看着这伙人基本上快要打光了,然而指挥部上峰并不要求他们撤退,反而是要求他们继续抵抗,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没有任何的支援的抵抗注定没有好结局。看透了这一点的团长等人在庆功宴上最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为什么说《大捷》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国产战争片?原因很简单,本片以一种真实的虚假构筑了虚假的真实。什么是真实的虚假,本片中的新三团的所有成员都是三教九流,且没有任何的抗争意识,他们认为被叫来当兵不过是听从命令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并不包括送死,谁都不愿意死,哪怕是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让自己获得一定的地位,至于说为国捐躯,谈不上。
段仁义是一个县长,如今却一跃成为了团长,他的内心深处很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做什么,段仁义知道自己不是指挥军事的那块料,他不过是听从了国民党的命令去集结这群人,至于说这群人所担当的抗日使命究竟是什么,他不清楚,他也不愿意清楚。段仁义只想着可以带这群人过来磨洋工赚点钱,而不是随时准备送命。
然而真正的战争发生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一场战斗下来这群临时组成的军队死伤大半,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了战争到底是什么。他们其中不乏有打红了眼的人,但当这几个人开始意识到战争就是打日本人后,他们依旧是体现出来了民族的血性,这就够了。
什么是虚假的真实,本片中没有英雄人物,也没有喜欢炮火声音的老兵,他们大都是街边的闲人却被征召到战场,他们不知道如何打仗,更不知道如何挖战壕。炮火声一响,他们都不知道朝什么方向放枪。即使是上面派来的参谋人员也在炮火声中迷失了自己,好多人都是一听到枪响就四散奔逃,更何况一辈子都没看过真实战争的县长。
这种看上去近乎于滑稽的场面却是抗日战争初期时候的国民党军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前线牺牲靠的是骗,他们打仗靠的是乱,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生生的抵抗了2天,这远远超过了国民党给出了抵抗极限,然而最后他们还是避免不了被出卖的命运,他们是一群炮灰,但是他们同样是一群敢于抵抗的“炮灰”。
之前被观众以及媒体人们大肆营销的《集结号》中的欺骗,放到本片中一点也没有违和感。真实的战争往往没有那么热血沸腾,战争就是要死人的,我们的先辈们勇敢的抵抗侵略者的时候,他们是动人的,即使这群乌合之众不值一提,即使他们对于打仗来说不过是添油战术中的炮灰,但他们真实,他们同样勇敢,这或许没有人性的光辉,但却依旧是不错的战争片。
本片的片名叫《大捷》,而所谓的大捷不过是上峰在庆功宴上的话题,这句锦上添花的字眼背后,牺牲了这群乌合之众,他们却不配被提起,如果讽刺有等级,本片算不上低。
……
你好,再见
7.1;8.6。
心目中和鬼子来了相提并论的电影,无意间找到这个条目(因为忘了叫啥……),居然才这么几个人标注的。墙裂推荐,完全是被埋没的好片!
官场和战场,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9.0
雷恪生居然没凭这部片子拿个影帝啥的?
抽国粉的脸
1995年上影厂出品 电影《大捷》。2011年看 依然觉得影片在叙事和表现手段上有不俗之处。人物塑造鲜明,情节设置也很巧妙,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一场庆功宴开始,拔枪。制造悬念。国产战争片中显得十分特别。难得之作。编剧:吴贻弓,第四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
二战时最差的武器装备,最涣散的军纪整备,却打着史上最艰苦的仗……
今天跟朋友闲喷电影,突然提到了这部片子。没有周梅森的原著,就没有这样出色的一部电影。抗战题材,《鬼子来了》第一,它第二,《血战台儿庄》第三。
可以重拍
生动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贫弱愚昧。不足是把日本人描写的弱了点,现实太残酷,电影人给人们看的往往已经是美化版本,经历抗战到底的中国人都是英雄。
历史有记忆吗?历史不就是消失的过程吗?
炮灰的悲哀
看完想吃烙饼和大葱
鬼子来了挂甲台, 国军大捷卸甲甸。 信老蒋,得永生, 一寸山河一寸癣, 十万三毛十万兵, 青天白日满地爬, 乐土抗日众生相, 抗战到底赖阿Q
相似的题材,这片比《集结号》好不少
真实的战争,真实的政治,真实的人性。
95年之前中国的电影真够开明,什么样的都敢拍,放到现在想都不敢想,还有背靠背脸对脸 活着
新三团与民族解放,历史的记忆有毛关系?那姑娘问了两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抽了谁谁谁两记大嘴巴子!
是我高中时代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大家应该想象不到吧?我也想象不到我是去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前面附带一本电影,就是这本了。我不知道电影票里面有没有包含这部电影。好吧我说一下最终感受,当天回来的时候我觉得九品芝麻官不如这部电影,当时我就有这个觉悟,我还是很为自己感动的!
虽然让主人公们穿上了国民党的军服 但题材适用于任何一支军队 任何一个政治组织 因此有人说这部影片是一部“影射性的野史” 里于河西会战的战略格局上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新三团 是由普通农民临时凑起来的部队 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普通农民在“国军”高层的诡计与日伪军进攻的双重压榨中所爆发出的生命辉煌